首页 > 新书资源
新书资源(2020年11月)

表达 / 尚德琪著. --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1. – (44.657/9021)

Contents

关于三农

最需要理解的地方是农村,最需要理解的人是农民

相信农民的市场觉悟

从最上游治欠薪

“公司+农户的和是多少

农民三题不容回避

把城镇户口拉下神坛

“农转非”的意义有多大

廉价的劳力≠廉价的生命

多来几个“一票否决制”

农民的影响力在哪里

减农民之负与减乡镇之人

钱的问题还得用钱办

身体是农民的首要财产

“村官”数量与村民利益

粮农的账本伤人心

产权是一把金钥匙

可贵的下降与可怕的统计

惠农政策,给穷人以信心

用于穷人的钱,不是用来层层克扣的

建设新农村,让农民进入角色

老家那个崾岘为什么冷清了

见过农民工,更要认识农民工

给农民一个精神支点

关于就业

没工作的人应该关注所有的工作,所有的人都应该关注找工作的人

要人才的地方不要人

工作是找的不是分的

上大学应视为一种投资

北大才子可以卖肉的理由

创造个岗位去上班

与自己签个就业的约

要工作,还得好好找工作

养活自己是就业第一义

关于电信

使用手机的人多了,对电信企业的期待也就多了

手机单向收费不该缓行

都是小灵通闯的祸

为手机单向收费三辩

附一:我为什么反对手机单向收费

附二:运营商快乐,所以消费者快乐?

小灵通,再活三年也够了

兼具游戏与挑衅功能的套餐优惠

重组初衷可能与消费者期待正好相反

运营商收费,消费者承担会计成本

垃圾短信是一场合谋

单向收费,何时不再羞答答

关于金融

与钱有关的所有事情,人们都会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私钱为何不出手

谁都操心自己的钱

给银行“松绑”的意义

银行请的律师,应该由银行付费

消费贷款归位了,贷款消费就归位了

化解风险还是生产风险

民间借贷的竞争力

“论堆卖菜”与“债权打包”

傲慢不会带来利益最大化

关于房产

房子意味着家,所以人们都很在意房子的事

无奈的团结也有力量

“房产泡沫”与“房价泡沫”

谁吹起的泡沫由谁吹破

政府的态度与房子的价格

说房子其实是说票子

抑制房价应从房地产商处着力

关于旅游

旅游是个人的事。但旅游经济就不一样了

给“假日经济”泼点冷水

“节会经济”该歇歇了

后黄金周效应与旅游幻觉

带薪休假可以,但不能由电牵着鼻子走

“长假”属于“旅游”吗

过春节,人人都是观察员

关于医疗

有关医疗的事,就是有关生命的事

“二号管”插在人心上

警惕看病实名制的泛化

看病的与卖药的

“以查代治”猛于虎

关于贫富

要懂得富人经济学,更要懂得穷人经济学

从穷人的角度出发

别一提富人就过敏

穷人与穷人之间的公平

富人,你为什么不快乐

保证穷人不至于每况愈下

为富人说话,未必有富人响应

穷人的钱,让他留着自己用吧

越富裕的地方,越要懂得穷人经济学

富人“抢座”挑战政府“智商”

关于竞争

或者像狼一样凶猛,或者像春风一样温柔

狼是进攻型的,也是智慧型的

“细节经济”俘获消费者

公平竞争与双向选择

把冰卖给南极人,是生意人的“艺术”

市场面前,谁主动谁就有意义

“美女经济”:搭美女的车,卖自己的货

关于消费

消费者不是上帝,也不是待宰的羔羊

过度热情,则无异于骚扰

“经济”背后的“消费陷阱”

“霸王条款”后面,必然有“霸王逻辑”

别让“第49丧失威力

“名人效应”与“问题广告”

关于价格

没有人愿意做赔本的买卖,但价格并不是完全由商人来决定的

商业竞争:低价才是硬道理?

卖的东西都是“货”

让汽车价格战再猛烈些

车卖不动,不只是车价问题

谁在制造“兰市泡沫”

竞争是低价的加工厂

看政府与价格掰腕子

拉开距离看“天价月饼”

关于精神

一个人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也需要一种精神

微笑,并保持微笑

附:微笑的力量

道是无情却有情

泪在飞,是因为爱在飞

心在一起,所以力量在一起

心随“祥云”一起飞

非典保险的营利信心

关于修养

领导干部的品质,不仅仅事关个人的形象

讲短话也是一种节约行为

总理下乡的启示

哪些小事打动过你

始终想到“最低”处

做老百姓的“自己人”

关于专家

最值得信任的人,就应该是最负责任的人

学术权威j守住自己的科学良心

经济学家到一块,争论就是必然的

教授猜中试题,值不值得公开“祝贺

可以保持沉默,但不可以当“思维懒汉”

关于用人

只要用在地方上,谁都可能是人才

白领泡沫与灰领紧缺

“单位人”也是“经济人”

以血取人,傲慢生偏见

人才物美价廉不正常

管理就是把人用到地方上

关于管理

再细微的地方,也关乎执政的水平

请列出“其他”的清单上

“本·拉丹”与“投机倒把”

政策要定得实惠些

民间文化的经济负担

公章里面的环境

“参加重要会议”算什么待遇

当停产令只是一张纸

承认私了也是一种合法选择

追究于“未然”时

翻过来,才能看到铜板的另一面

以罚治痰,就得让“吐夫”心疼

小偷要发票的启示

GDP与做家务

“模糊”有时更准确

上游的态度

救助不是另一种施舍

收费脱缰与预期失控

市场不相信成本

绿色GDP也是硬道理

企业人头费与政府人情费

警惕尾随在项目之后的骗局

“最低工资”的动机与效果

市场是敏感的,也是有力量的

经营权与车份儿钱

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假的太多,是因为“真的太重要”

为什么谁都不说“热”

有多少乞讨者愿意“打工”

节约是清洁的“近义词”

关于人生

生活包括很多精彩,也包括很多无奈

“杀熟”现象,挑战互信基础

“资源”的性质变了,“开发”的性质就变了

“冒充”坏人,等于给坏人“扬名”

“知识”是“经济”的本钱

正因为忙,所以要闲一会儿

“绿色”空气,不该是氧吧里生产出来的

让孩子像孩子

让大人像大人

给你待遇,可能是给你压力

担心可能多余,但一定有其理由

新“路不拾遗”,影射社会戒备心理

“知道分子”与知识分子

调侃结巴,别把刻薄当幽默

外语再重要,也只是一种工具

在任何现场,都没有“如果”

装鸡蛋的篮子与篮子里的鸡蛋

在市场面前,要像商人一样思考

关于传媒

以公众的视角,向公众传达有价值的信息

无聊的采访,造就无聊的“新闻”

虚假的眼泪,增强不了感染力

“本报讯”也是文章,写好它并不容易

广告面前,舆论监督应该挺直“腰杆”

有人说当记者好,可能是一些记者没当好

甘当“万金油”,就可能常说“外行话”

舆论监督存在的意义,就是让社会保持“痛感”

有些事儿该理,有些事儿不该理

“骚扰型”的记者,是生活中“多余的人”

记者可以暗访,但不可以成为新闻的主角

亚军就是亚军,记者何必屡屡“叫屈”

“榜”风盛行之下,媒体要小心迷失自我

新闻是文字产品,新闻写作是“手艺活儿”

“扭”不是记者的功夫,而是新闻的暴力

“正反新闻”不是两条新闻,而是一种新闻事故

滥用自己的影响力,是媒体的危险游戏

是“行业记者”,就得有“行业态度”

真正的倾听,才是真正的采访

越专业的记者,越有可能成为名记者

先保证数字纯粹,再设法用数字说话

放下架势,才能真正融人新闻

没有不好的回答,只有不好的提问

媒体有自己的定位,但新闻却是给所有人看的

拿“非典”作乐,等于犯老百姓的忌

马赛克是善意的,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新闻线人不是记者,但他也吃新闻的饭

时评应该有“由头”,但不应该是“制造”出来的

可以激动,但不要太激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