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书资源
新书资源(2014年8月)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资源与环境科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编].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2.1. – (57.19042 /6032)

Contents

    目 录<br>    
    总序(路甬祥 陈宜瑜)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学科战略地位
     第一节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阶段发展的总体态势及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一、资源与环境科学现阶段发展的总体态势
     二、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br>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科学对推动其他学科和相关技术发展所起的作月
     一、资源科学方面<br>     二、环境科学方面<br>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科学方面
     四、观测技术科学方面<br>     第三节 资源与环境科学在国家总体学科发展布局中的地位
     第四节 资源与环境科学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支撑作月
     一、资源科学方面<br>     二、环境科学方面<br>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科学方面
     四、观测技术科学方面<br>     第五节 资源与环境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br>     国家安全的需要<br>     一、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br>     二、为国家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br>     三、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指导<br>     四、为国家资源与环境监测和国防安全保障提供科学技术支持<br>     参考文献<br>    第二章 学科发展规律与国际发展太势<br>     第一节 本学科的定义与内涵<br>     一、资源科学研究方面<br>     二、环境科学研究方面<br>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方面
     四、观测技术科学研究方面<br>     第二节 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特点<br>     一、国家需求是本学科发展的原始动力
     二、交叉集成是本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人才培养是本学科发展的加速器
     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本学科发展的生命力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本学科实现快速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催化剂<br>     六、优化资助与管理模式是本学科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与发展的保证
     第三节 国际上本学科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一、资源科学研究方面<br>     二、环境科学研究方面<br>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方面
     四、观测技术科学研究方面<br>     参考文献<br>    第三章 学科的国内发展现状<br>     第一节 从文献计量看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国际地位
     一、水资源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br>     二、土壤科学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
     三、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
     四、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
     五、区域环境污染过程与调控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br>     六、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
     七、遥感科学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
     第二节 取得的主要成就<br>     一、总体研究进展
     二、主要学科研究进展<br>     第三节 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br>     一、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台站建设<br>     二、人才队伍建设<br>     第四节 政策举措
     一、进一步加大了项目和课题的资助强度
     二、进一步加快了新机构建设和已有机构整合的速度
     三、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和国内合作的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共享的政策导向
     第五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br>     一、顶层设计强调不足<br>     二、学科发展均衡程度不够<br>     三、数据共享机制和自主观测体系不健全<br>     四、人才培养不够系统<br>     参考文献<br>    第四章 学科发展布局
     第一节 学科发展布局的指导思想和目标<br>     第二节 总体发展战略布局
     一、资源科学研究方面<br>     二、环境科学研究方面<br>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方面
     四、观测技术科学研究方面<br>     第三节 交叉学科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向<br>     一、土地变化<br>     二、生态水文<br>     三、生态经济<br>     四、环境与健康
     五、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模式<br>     六、灾害风险<br>     七、空间对地观测系统<br>     八、陆地表层系统多要素多尺度相互作用<br>     第四节 实验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br>     一、水循环与陆表系统过程<br>     二、土壤污染与修复
     三、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br>     四、森林生态系统<br>     五、区域环境污染、生态过程分析与模拟
     六、湿地生态与环境
     七、荒漠环境与绿洲生态<br>     八、环境基准与风险控制
     九、亚热带生态过程<br>     十、山地过程与环境
     十一、青藏高原构造与表生过程
     十二、干旱环境与陆表过程
     十三、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
     十四、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综合研究
     十五、虚拟地理环境<br>     十六、对地观测数据集成与资料同化
     十七、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
     十八、喀斯特地区表层环境与过程<br>     参考文献<br>    第五章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br>     第一节 优先发展领域
     一、水循环与水资源
     二、土壤与土地资源
     三、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
     四、生态系统<br>     五、区域环境污染过程与调控
     六、区域可持续发展
     七、遥感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
     第二节 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生态水文<br>     二、土地变化<br>     三、生态经济<br>     四、环境与健康
     五、灾害风险<br>     六、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模式<br>     七、空间对地观测系统<br>     八、陆地表层系统多要素多尺度相互作用<br>    参考文献<br>    第六章 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 现状与趋势<br>     一、从国际合作论文看合作国家和机构
     二、发展趋势<br>     第二节 合作方式与模式及存在的问题<br>     一、合作方式与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需求与布局
     一、国际合作的需求分析<br>     二、总体目标、原则和布局
     第四节 政策措施
     一、集中支持优势学科,打造国际一流研究团队<br>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造一流研究基地<br>     三、加强关键观测技术合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br>     四、建立持续资助机制,保证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五、吸引海外一流人才,促进一流研究成果产出<br>     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国内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科技融合
     参考文献<br>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br>     二、加强长期的综合观测能力建设
     三、建立资料与资源共享机制
     四、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组织方式多样化的研究<br>     五、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
     六、加强以我为主、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
     七、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科技政策与制度建设<br>     八、推进资源与环境研究的科学普及,提高公众对资源与环境研究的认识度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