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书资源
新书资源(2012年9月)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 : 记忆、思维和意识的秘密 = Theory on the brains function pattern (model) : secret of memory,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 / 席有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 (59.597/0040)

Contents

    目 录<br>    
    第一章 记忆功能是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模态化程式建构的具有内在性功能的“模式”展现(1)
    第一节 大脑何以能够建构记忆(1)
     一、大脑建构记忆功能的生理结构(1)
     二、大脑建构记忆功能的生理结构反应过程(2)
     三、基因遗传的婴儿大脑“本我”是向“自我”建构发展转化的起点(6)
     四、大脑生理结构、特性与生理反应的逻辑关系是建构记忆功能的根据(7)
     五、大脑记忆功能原本是建构的一种模式功能展现(9)
     六、记忆模式建构与不同级的生物场势能量支撑有密切关系(12)
     七、记忆模式建构是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对大脑把握和改造的结果(12)
     八、大脑内在性建构的记忆模式与外在的刺激性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保持一致性原则(13)
     九、记忆模式是人建构主观世界的基础性资源(15)
     十、记忆模式功能的生理反应过程在大脑中的“湮灭”和“开启”现象(15)
     十一、同一客观事物同一情境模式刺激在不同的脑功能区建构不同的多元记忆模式(16)
     十二、同一客观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不同功能区建构不同式样的记忆模式<br>     十三、不同的客观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建构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19)
     十四、运动发展的客观事物或感觉系统运动建构的模式是模态化序列记忆模式(20)
     十五、大脑可以建构数量巨大的记忆模式(20)
     十六、记忆模式整体性重新组合再建构具有质的变化和发展(21)
    第二节 记忆模式的特性与发展(22)
     一、记忆模式的重建构与再建构(22)
     二、记忆模式生物学意义的级别划分(22)
     三、初级记忆模式是基础信念记忆模式(23)
     四、记忆模式的特性(24)
     五、特殊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特殊的记忆模式(24)
     六、记忆模式与生物场势(26)
     七、记忆模式建构表现的时空特征(26)
     八、基因遗传的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与大脑自身建构记忆模式的关系(27)
     九、婴幼儿记忆模式建构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开始(29)
     十、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多次重建构与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多次再建构(31)
     十一、不同等级记忆模式之间的转化发展即重新组合再建构就是思维模式的建构<br>    第二章 思维功能是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之间在网络神经系统中动态化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内在性功能的“模式”展现(34)
    第一节 思维模式的建构(34)
     一、思维模式是整体性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模式(34)
     二、记忆模式的状况是思维模式建构的基础(36)
     三、思维模式建构的原理(37)
     四、记忆模式之间的部分形态再改变是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的生物学基础(39)
     五、思维模式建构唯一的基础资源就是记忆模式(41)
     六、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之间是过渡的层次关系(42)
     七、思维模式建构量度划分的基础及思维模式具有的无限创新性(43)
     八、思维模式建构与客观事物之间问接性关系是思维模式无限创新性的又一根据(44)
     九、幼儿从经验记忆模式转化为逻辑思维模式建构的过程(45)
     十、幼儿建构思维模式的两种途径(46)
     十一、幼儿思维模式建构是不平衡的建构(47)
    第二节 思维模式建构的特征类型与多种多级建构形式(48)
     一、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产生两种特征类型及其相对应的多种建构形式(48)
     二、思维模式的建构形式与哲学中思维形式具有一致性(52)
     三、思维模式的多种建构形式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是一个实践性问题(53)
     四、思维模式建构形式转化可以发展为二级或多级建构形式(55)
     五、思维模式正当建构形式与非正当建构形式之间永远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58)
     六、思维模式建构的两种特征类型是不对称性和建构形式不平衡性的展现(61)
     七、思维模式所有建构形式的转化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据和源泉(63)
     八、思维模式各种建构形式都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和意义(64)
    第三节 思维模式的特性与功能(65)
     一、思维模式对客观事物认识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间接性(65)
     二、思维模式正当与非正当、多种多级建构形式都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上层资源(66)
     三、思维模式的真正建构和转化发展过程(68)
     四、不同特性的思维模式建构过程(69)
     五、思维模式对记忆模式建构的反馈功能(70)
     六、思维模式的反馈功能是提高记忆模式建构速度和质量,也是大脑建构虚拟化记忆模式的重要根据(71)
     七、知性思维模式建构与理性思维模式建构(75)
     八、知性思维模式和理性思维模式建构常常成为虚拟记忆模式建构的由来(76)
     九、思维模式在大脑保存的形式及其不同建构阶段的差异性(76)
     十、思维模式建构与网络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78)
     十一、参与思维模式建构的记忆模式能成为大脑长期记忆模式的建构(78)
     十二、正当建构形式的思维模式具有排他性(79)
     十三、所有模式(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的衰减效应(81)
     十四、所有模式之间的间隔效应(82)
     十五、所有模式之间存在相互激化和决裂的关系(82)
     十六、任何思维模式建构和发展都是多维度立体式阶段性推进建构和发展(83)
     十七、新的多重多维思维模式建构是各种各级建构形式立体式阶段性推进共同发展的产物(84)
     十八、分析与综合统一辩证方法是思维模式本身建构过程产生内在性的具体建构形式(84)
     十九、判断和推理也是思维模式中的一种内在性的具体建构形式(86)
     二十、人的不同发育阶段所有模式建构及模型生成和发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式(88)
    第三章 意识功能是大脑建构的所有模式在整合组构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内在性功能“突现”的“模型”展现(91)
    第一节 生成和发展过程的意识模型(91)
     一、意识模型的划分与意识形态(91)
     二、意识模型与思维模式的根本区别和统一性(92)
     三、无意识模型的生成和发展(95)
     四、有意识模型的生成和发展(97)
     五、有意识模型与无意识模型的统一性和差异性(99)
     六、有意识模型多次生成和发展过程转化为无意识模型(101)
     七.、对人类个体多数言行发出指令的常常是无意识模型隐性突现所为(104)
     八、意识模型突现是促进幼儿记忆模式建构速度、质量和记忆模式进一步虚拟化的根据(105)
     九、意识模型突现同样会提高青少年思维模式建构的速度和质量(106)
     十、不同模式开启和激活往往可以激化不同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的发生(107)
     十一、大脑无意识模型隐性突现决定人的无意识言行(108)
     十二、无意识模型对参与的所有模式具有弱势规范性选择,有意识模型具有强势不确定性的选择(109)
     十三、意识模型只有生成和发展过程,功能突现的形态是“模型”而不是“模式”(110)
     十四、意识模型不突现时大脑没有意识模型保存的空间 (111)
     十五、有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在大脑功能区之间的“游荡”性选择与转移(112)
     十六、意识模型的虚幻机制产生于记忆模式的不可靠性和思维模式的不确定性<br>    十七、建构的所有模式与生成和发展的意识模型永远地存在不完善性和不充分性(113)
     十八、无意识模型和有意识模型突现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识别<br>     十九、有意识模型和无意识模型的虚幻特性是产生意识模型幻觉的根据(116)
     二十、意识模型虚幻突现产生的幻觉成为人类相信“灵魂说”的根据(117)
     二十一、大量无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反复发生才是人生不同意识模型形态成形的主要根据(117)
     二十二、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以及突现离不开生物场势的支撑(118)
     二十三、无意识模型和有意识模型需要不同强度生物场势的支撑(119)
     二十四、意识模型不同层面的划分(119)
     二十五、意识模型不同层面划分的意义(120)
     二十六、思维模式反馈功能的局限性(122)
     二十七、意识模型具有高强度的反馈功能(123)
     二十八、意识模型的反馈功能直接促进和加强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的建构(124)
     二十九、意识模型突现可开辟神经元之间与突触之间新的印迹路径图式建构(125)
     三十、意识模型的突现才是产生创造性的基础和源泉(126)
     三十一、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与大脑基因遗传(127)
    第二节 模式和模型是神经系统对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本质需求的产物(128)
     一、神经系统的本质特性就是需求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断变化的刺激(128)
     二、不同的客观事物情境对五种感觉系统具有不同的刺激(131)
     三、综合刺激对神经系统是最深刻最全面的刺激(133)
     四、网络神经系统对刺激本质需求的多样性和有限性(134)
    第四章 所有模式与模型的总和正是自我主观世界的建构(136)
    第一节 自我主观世界的建构(136)
     一、所有模式与模型的总和(136)
     二、自我主观世界展现的形式(137)
     三、自我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既对立又统一(139)
     四、自我主观世界建构是物理实在与虚拟实在的统一(140)
     五、意识模型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最高境界(141)
     六、人的一生是建构所有模式的一生又是充实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一生(142)
     七、自我主观世界建构随着个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发展不断发生质的升华(144)
     八、人类大脑进化中质的升华和发展的基本路径(145)
     九、自我主观世界建构过程更像一座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146)
     十、自我主观世界的能动性(147)
     十一、人类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多样性和个体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可变性和相对稳定性(148)
     十二、人类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统一性与分化性(150)
     十三、性格是自我主观世界内在性模式建构及外在性模式具体表现的特征(151)
     十四、气质和能力是自我主观世界内在性模式建构及外在性模式表现的特征
     十五、意志锻炼是自我主观世界内在性模式建构及外在性模式表现的特征
     十六、情绪和情感是自我主观世界内在性模式建构及外在性模式表现的特征
     十七、从哲学角度谈自我主观世界内在性建构的情感模式
     十八、自我主观世界内在性建构的所有心理特征模式具有统一性,更具有差异性<br>     十九、个体特别的经历建构特别的心理特征模式<br>     二十、自我主观世界建构才是人类“灵魂”的归宿
     二十一、人的命运最终由自己不同发育阶段逐步完善的自我主观世界建构所决定
     二十二、新的多元记忆模式参与整合组构的意识模型是相对成熟的意识模型,建构的自我主观世界最高境界是相对成熟的展现(167)
    第二节 人类个体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二重性:理性与野性(168)
     一、人类个体自我主观世界中理性的建构(168)
     二、人类个体自我主观世界中野性(非理性)的由来(170)
     三、现代人的个体自我主观世界都建构在理性与野性之间(172)
     四、由野性向理性转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必然(174)
    第五章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对心理学现象的解说(175)
     一、基因遗传的天赋与后天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统一产生天才(175)
     二、模式建构、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与人的灵感产生(176)
     三、科学研究、创作成果取得有时需要付出心身的“特别”代价(178)
     四、意识模型的反馈功能与智力(179)
     五、模式开启效应对大脑系列模式激化而产生联想(180)
     六、有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在模式之间激化效应的选择性 (181)
     七、有意识模型突现时表现的专一性(182)
     八、有意识模型与无意识模型交叉干扰发生的现象(182)
     九、关于人的“第六感觉”心理特征产生的原理(184)
     十、人在睡眠中大脑有限模式的激化是产生梦幻(做梦)的根本机制(185)
     十一、睡眠与智能(187)
     十二、所谓科学的灰色地带“濒死经验”报道的解释(188)
     十三、说谎需要更多脑功能区和建构更多的虚拟模式参与(189)
     十四、不同时期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建构的所有模式被新的主客观情境模式刺激而激化并产生系列模式开启效应就是回忆(190)
     十五、人与人的情感深厚与否取决于彼此模式输出与接受的关系(191)
     十六、母子之间建构的依恋情感模式格外亲(192)
     十七、生人难见与似曾相识(194)
     十八、多重多维的思维模式综合参与有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具有不断创造性的最大资源(195)
     十九、人的应急智力表现主要取决于大脑无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的质与量(197)
     二十、偏见是无意识模型突现的结果之一(】97)
     二十一、学习、复习与考试都是大脑具体建构模式的特殊过程(199)
     二十二、实践过程建构的模式首先是记忆模式(200)
     二十三、理论学习行为是相对独立主体上层资源模式建构的过程(201)
    第六章 超越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与人的精神生活境界(204)
    第一节 超越自我主观世界建构是人类产生精神文明的根据(204)
     一、精神与精神生活境界(204)
     二、个体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建构和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虚幻突现推动的结果产生宗教信仰(206)
     三、鬼神迷信活动是人类最初进化低等量度思维模式虚拟建构的原始产物(210)
     四、明星与艺术家的经历和职业要求决定大脑建构的模式与众不同(212)
     五、退休人员离职后产生失落感的由来(214)
     六、哲学是人脑超越自我主观世界重要的精神生活境界产物之一(215)
     七、道德是个体自我主观世界不同展现形态与不同社会群体意识模型形态规范之间关系的综合反映(217)
     八、金钱模式在人类个体大脑中大多数功能区都有深刻的建构(219)
     九、大脑“面孔优先”之谜和产生“鬼怪”的关系(221)
     十、真正的欣赏和研究是超越自我主观世界进入精神生活境界的行为活动(222)
     十一、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不同理念建构的人是自我主观世界不同生活质量的人(223)
    第二节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需要扩大研究的领域(224)
     一、压力与大脑模式建构(224)
     二、恐惧感与意识模型(225、<br>     三、精神病与大脑模式建构的关系(225)
     四、变态行为是大脑功能模式(型)不正常表现的症状(227)
     五、富豪与贪腐官员是容易产生变态行为的人群(229)
     六、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关系(229)
     七、青少年为何容易患“网瘾”(230)
     八、打哈欠传染与生物场势不足和模式输出与接受的过程有关(232)
     九、爱情是大脑情感模式和爱(美、真、善)的模式彼此输出与接受的关系(233)
     十、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与客观世界之间建构的情感和反情感模式(237)
    后记(239)
    参考文献f243)